当前位置: 首页> 健康知识> 详情

16

Apr

中医药文化讲堂

新闻来源: 浏览次数:6053次

     习近平强调,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,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,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,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 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,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,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、产业化,坚持中西医并重,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、协调发展,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,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,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,为建设健康中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
现当代十大名中医

IMG_256

    王玉川,男,汉族,19239月出生,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、教授,1943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“首都国医名师”。

    他学术临床造诣深厚,亲自编撰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、二版《内经》教材;他的文章振发暖,观点新颖大胆,生活中却极为低调,从不与他人争;他的研究独辟暖径,冷静客观,钦佩者很多,口碑极好。

    王绵之,男,汉族,192310月出生,北京中医约大学王任医师、教授,1942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“首都国医名师”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   方和谦,男,汉族,192312月出生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1948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“首都国医名师”。

    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,父亲方伯屏、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。他精通伤寒,却不自为经方派,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,自创多张经验方。

    邓铁涛,男,汉族,191611月出生,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、教授,1938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广东省名老中医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   朱良春,男,汉族,19178月出生,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1939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江苏省名中医。

    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,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;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,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;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,使中医薪火相传。他常说,世上只有“不知”之症,没有“不治”之症。

    任继学,男,汉族,19261月出生,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,1945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吉林省名老中医。

    他敢为天下先,用中医药治疗中风,见血不止血,主张破血化瘀、醒神开窍,开中风治疗之新风。他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,创建了中医急证医学体系,主编了第一部《中医急诊学》教材。他为人师表、悉心育人,培养了一批人,带出了一个团队,创建了一个学科,影响了一代人。

    苏荣扎布,男,蒙古族,192912月出生,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1949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,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自治区名蒙医。

    李玉奇,男,汉族,19178月出生,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,1939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。

    他以痈论治脾胃名家,他提出“菱缩性胃炎以痈论治”,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。他潜心研究舌象,舌诊堪称一绝,被誉为“当代扁鹊"。他在湖北义诊,群众夹道欢迎,患者扛着铺盖带着干粮,排队看病。

    李济仁,男,汉族,19311月出生,皖南医学院附属飞矶山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1948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安徽省名老中医。

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,他提出“痹痿统一论"等系列学说,制定辨治顽痹四法,创立效方验方,突破家传固规,进行开放式的医学传承,培养了一个博士团队。

 

 

    李振华,男,汉族,192411月出生,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、教授,1943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。

    他幼承家训,23岁悬壶豫西乡里,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,德医双馨;善治内科杂病,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;临床尤重脾胃,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,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。

 

 

古代十大名中医

IMG_256  

扁鹊

战国时医学家,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,又号卢医。据人考证,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(公元前407年),卒于赧王五年(公元前310年)。善用“针石”、“服汤”、“熨”等治病,所著《扁鹊内经》、《外经》早佚。他为什么被称为“扁鹊”呢?这是他的绰号。扁鹊 [1] 善于运用四诊,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: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,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。因此被称为“脉学之宗”。

IMG_256 

华佗

字元化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。东汉末医学家,精内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外科尤为擅长,“麻沸散”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,还发明了“五禽戏”。 据人考证,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(公元一四五年),卒于建安十三年(公元二0八年)。这考证很可疑。因为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有华佗“年且百岁,而犹有壮容,时人以为仙”的记载。据此,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。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,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。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;沛县有华祖庙,庙里的一副对联,抒发了作者的感情,总结了华佗的一生:“医者刳腹,实别开岐圣门庭,谁知狱吏庸才,致使遗书归一炬;士贵洁身,岂屑侍奸雄左右,独憾史臣曲笔,反将厌事谤千秋。

IMG_256 

张仲景

名机,东汉南阳郡涅阳(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),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(150年),卒于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。东汉医学家,辞官业医,博采众方,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《伤寒杂病论》确立了祖国医学“辨证论治”的规律,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,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,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;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,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。因此,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“医圣”,故有“医圣者,即医中之尧舜也,荣膺此誉者,唯仲景先师。”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《伤寒论》后喜曰:“此真活人也”。南北朝时陶弘景说:“惟仲景一方,最为众方之祖”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:“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”。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。《伤寒论》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,也是医家必读。

IMG_256 

皇甫谧

 

字士安,小时名静,晚年自称玄晏先生。魏晋医学家。西晋安定朝那(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)人。著名医家,其著作《针灸甲乙经》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,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,在针灸学史上,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。 另著有《帝王世纪》等。

IMG_256

叶桂

叶桂,字天士,号秀岩,清医学家。江苏吴县人(1667-1746),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。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,14岁时,父亲去世,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。他勤奋好学,聪颖过人,没几年,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,声名远播。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,其声望地位,并不在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下,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。其著作《温热论》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。对治奇经、脾胃、儿科等病尤为擅长,尚有《叶案存真》、《末刻本医案》。

IMG_256

 

孙思邈

 

是京兆东原人(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)人,出生于隋开皇元年,卒于唐永淳元年。活了102岁(也有说他活了141岁),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。历史上,被人们尊为“药王”。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,著有《千金方》,创立脏病、腑病分类系统,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。

IMG_256

 

薛生白

 

薛生白,别名雪;字生白,号一瓢,又号槐云道人,晚年自署牧牛老朽,以字行。清代吴县人,生于清·康熙二十年(1681),卒于清·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享年90岁。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。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,诗文俱佳,又工书画,善拳技。后因母患湿热之病,乃肆力于医学,技艺日精。薛雪一生为人,豪迈而复淡泊,年九十岁卒。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,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,所著《湿热条辨》即成传世之作,于温病学贡献甚大。又尝选辑《内经》原文,成《医经原旨》六卷(1754)。唐大烈《吴医汇讲》录其《日讲杂记》八则,阐述医理及用药;另有《膏丸档子》(专刊稿)、《伤科方》、《薛一瓢疟论》(抄本)等。

IMG_256

宋慈

 

宋朝福建人。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,写成《洗冤集录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。

宋慈(1186-1249),字惠父,汉族,建阳(今属福建南平地区)人,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,被称为“法医学之父”,著有《洗冤集录》。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“法医鉴定学”。

IMG_256 

李时珍

字东璧,又名李东璧,号濒湖,明朝医学家,湖北蕲(今湖北省蕲春县)人,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,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(公元1593年)。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。李时珍继承家学,尤其重视本草,并富有实践精神,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。李时珍三十八岁时,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“奉祠正”,兼管良医所事务。三年后,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。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,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。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,便辞职回乡。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,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,穷搜博采,历三十年,三次易稿而成《本草纲目》,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。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。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,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。另著有《濒湖脉学》、《奇经八脉考》等书。

IMG_256

葛洪

 

字稚川,号抱朴子,人称“葛仙翁”,东晋思想家、医药学家。丹阳句容县(今江苏省句容县)人。约生于晋太康四年(公元二八三年),卒于东晋兴宁元年(公元三六三年)。晚年,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,既炼丹、采药,又从事著述,直至去世。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,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,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。他的著作,约有五百三十卷。不过,大多已经散佚,流传至今的,主要有《抱朴子》和《肘后救卒方》葛洪的医学著作,据史籍记载,尚有《金匮药方》一百卷,《神仙服食方》十卷,《服食方》四卷,《玉函煎方》五卷。